感受峥嵘岁月,传承革命精神|南艺海阳地雷战红色研学暑期实践活动

发布者:华海朋发布时间:2022-08-26浏览次数:1529

2022年8日1日至8月3日,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海阳地雷战红色研学实践团” 在于翊平、冯玲、王书玲三位老师的指导下来到山东省海阳市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重温党史,用实际行动去感受当年的峥嵘岁月,倾听老一辈党员的革命故事,铭记历史,更加坚定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成员们前往海阳地雷战纪念馆进行党史学习,并走进“西小滩村”拜访了地雷战幸存的97岁高龄的老党员孙纯秀爷爷,用镜头记录下了这次宝贵的党史学习经历。

地雷战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山东省研学教育基地。近年来,地雷战纪念馆先后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实践团成员们走进地雷战纪念馆,感受学习先辈们的英雄事迹,追溯红色记忆,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将地雷战的红色精神发扬光大。从讲解员的讲解中,成员们了解到,整个地雷战中一共70多种地雷,村民们就地取材制造和使用地雷,发明了石雷、发丝雷、铁锹雷等等,凡是可以移动的物体都可以设置地雷。海阳县各村全村上下,男子凿石,女人碾药,大家团结一致,全民皆兵,抵抗外敌,通过参观成员们更加真切的了解地雷战的历史,感悟先烈们的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



海阳市博物馆副馆长陈同英说到,地雷战诞生了“石雷阵、水雷炸敌、包打盆子山”等光辉战例,歼敌1025人,其中的地雷战精神具有极强的红色教育意义。近年来,地雷战纪念馆通过举办学唱红歌、学打快板活动、创新讲解形式来提高纪念馆解说团队的整体水平。



“铁西瓜开了花,空中炸起了大洋马,鬼子的脑袋搬了家......埋地雷那个埋地雷,地雷埋在小路上......”这是海阳县人民们耳熟能详的地雷歌。地雷战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民谣、革命歌曲,结合专业所学,实践团成员们向副馆长陈同英请教了地雷歌在当时地雷战中的作用以及现实意义。



正如冼星海所言:“我们要利用救亡音乐像一件锐利的武器一样的,在斗争中完成民族解放的伟大任务。”正是这一首首民谣引起了群众们的强烈共鸣,鼓舞了士气,唤起全民族人民反侵略意识,这些淳朴而充满力量的歌曲吼出了近百年中国人民积压在心里被迫害、被侵略的愤恨,道出了中国人民誓死捍卫祖国的决心和勇气。



在海阳这片土地上,97岁高龄的孙纯秀,是为数不多的还健在地雷战的亲历者,但谈起地雷战,老人仍然记忆犹新。

采访过程中,孙纯秀老人在提到参加大阅兵时的情景时,眼睛湿润,言语间满是对祖国日益强大的自豪感。老人对我们讲到:“祖国强大了,富强了,但是在这个时代中遇到困难,也不要退缩,要努力战胜困难。”

       老人说,“听党的话准没错,我是党和人民的一粒石子,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战争结束后,老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以“为了人民的利益”的信念投入到了战后家乡建设中,他铸剑为犁,带领乡亲们修路、修桥,继续挥洒热血。我们不曾亲历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唯有谨记革命前辈的嘱托:“不管身处何地,一定不能被困难打倒,遇到困难战胜困难,坚持到底。”



97岁的孙纯秀与93岁的老伴程元淑,两位老党员,身体健康,心态积极向上,生活朴实节俭,如今享受着他们用青春甚至生命换来的和平时光,但仍然心系国家、情系人民,不忘初心,奉献祖国,为人民谋利益,继续为建设美丽家园奉献着。



在此次“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尾声,实践团对本次党史实践教育活动进行复盘总结,并认真思考地雷战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对本次研学活动的总结复盘会上,实践团成员充分体会到,对于战争岁月的学习和探索,是为了提醒当代青年大学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激励大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他们通过对现存老兵的采访和走访,切身感受战争年代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绝处逢生,警醒新时代青年们不忘来时路,用青春铺路,让理想升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我们要做好新时代的“石子”,以昂扬斗志投身于祖国新时代的建设之中。


文/陈沐幸 刘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