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乐说党史|江苏红色音乐地图|(七)《中华民族好儿女》

发布者:华海朋发布时间:2022-07-07浏览次数:888

一座烈火笼罩下的“艺术摇篮”,孕育出振聋发聩的时代之声,锻造出不屈不挠的铮铮铁骨!

一首催人奋进的歌曲,是一位青年烈士的挽歌,更是无数文艺战士奋起抗战的宣言!

揭开尘封的历史,“华中鲁艺”青年师生们火热生活和英勇抗敌的往事仍历历在目……

本期,将推介诞生于华中革命根据地,苏北盐阜区的歌曲《中华民族好儿女》。让我们在歌声回望这段悲壮的历史,在歌声中感悟华中鲁艺师生们的信仰力量,在传唱中激发当代青年的奋斗目标和热情!


《中华民族好儿女》

许晴 作词

孟波 作曲

春天的太阳放彩光

胜利的歌声响四方

我们是中华民族好儿女

千锤百炼已成钢

从不怕千难和万险

坚持抗战在敌后方

敌后方,敌后方

前门有虎后有狼

******派进攻要打退

鬼子来了要反扫荡

进攻扫荡都不怕

我们在战斗中成长

敌后方敌后方

军民合作力量强

抗战歌声震天地

民主旗帜在飘扬

抗战民主齐努力

我们的祖国得解放

春天的太阳放彩光

胜利的歌声响四方

我们是中华民族好儿女

千锤百炼、千锤百炼

千锤百炼已成钢



【文艺堡垒育翘楚】 

陕北有个延安,延安有个“鲁艺”;苏北有个盐城,盐城有个“华中鲁艺”。1941年1月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盐阜地区成为华中敌后抗日战争的军事、政治及文化中心。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简称华中鲁艺)正是在这样山河破碎、抗敌救国的背景下,经过数月的筹备,于1941年2月8日正式举行开学典礼。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各地许多名人大师、有才之士,怀揣报国之志,纷纷从四面八方奔赴盐城,他们以艺术为武器抗击日寇,鼓舞抗战斗志,凝聚革命力量,一座新四军的“艺术摇篮”、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堡垒孕育而生。

新四军军部领导下的华中鲁艺,由刘少奇(兼)任院长、丘东平任教导主任。共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个系,后又增设一个普通班。学院还创办了院刊。虽然办学条件、学院生活艰苦,但磨不掉师生们抗日的热情。短短两年的办学时间里,师生们经常深入各地农村边帮干农活,边开展抗战宣传,积极创作反投降、反“扫荡”、减租减息、参军报国、统一战线等内容的版画、漫画、标语、口号,教唱歌曲进行宣传抗战必胜的信念,动员了近2000名农民参加自卫队或新四军。充分彰显了共产党领导下文艺释放的蓬勃力量,积淀了丰富而独特的革命文艺精神。

华中鲁艺成立(石刻版画)

鲁艺女兵教战士们唱歌

在华中鲁艺这个大家庭,汇集了丘东平、许晴、许幸之、邵惟、何士德、章枚、孟波、贺绿汀、庄五洲等诸多名师,他们用炽热的艺术情感,不惧硝烟、不畏艰辛,为盐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培养了众多艺术人才,留下了众多感人至深的文艺作品。这其中,尤以通俗易懂、便于传唱的抗战歌曲,蕴藉出的盐阜区抗战史上的一道风景线最为靓丽。《中华民族好儿女》便是优秀的歌曲代表之一。

【战火淬炼好儿女】

由许晴作词,孟波作曲的《中华民族好儿女》正是创作于盐阜地区抗日最为艰苦的“反扫荡”战役背景下。

1941年夏,日寇对盐阜地区发动大“扫荡”。7月23日,鲁艺全院师生奉命分成两个队撤出盐城,由丘东平、许晴、孟波负责带领二队的音乐系、戏剧系等师生转移。在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紧急撤离途中,戏剧部主任许晴写下了这首《中华民族好儿女》歌词。7月23日晚,鲁艺二队师生经湖垛转移到北秦庄,翌日凌晨,突然遭遇200余名配备重武器的日伪军袭击,战斗中,丘东平、许晴为掩护战友,同三十多位师生壮烈牺牲。这首歌词后由著名音乐家孟波谱曲传唱至今。歌曲以昂扬的旋律,记载了新四军第一、第三师在盐城、阜宁、东台、泰县等地区,反击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的反扫荡战役这一历史,极大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志,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激励了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投身抗日,继续走上革命道路。

从左至右依次为丘东平、许晴、孟波

“北秦庄”惨案过后,华中鲁艺改组为“军鲁工团”和“三师鲁工团”,跟随部队继续为抗战服务,直至1942年底解散。为纪念华中鲁艺烈士的抗战贡献,当年的“北秦庄”改名为“东平村”,战斗的小桥命名为“东平桥”。1984年,建湖县庆丰镇东平村修建了一座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殉难烈士纪念碑。

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殉难烈士纪念碑

“山河破碎寰宇暗,共赴国难气概长!碧血丹心酬壮志,盐阜大地多英才!”鲁艺师生们用青春和艺术铸就了铁军的精神大厦,用热血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文艺精神代代传】

“春天的太阳放彩光,胜利的歌声响四方,我们是中华民族好儿女,千锤百炼已成钢……”伴随着这首激扬的抗战歌曲,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师生沿着新四军的足迹“重走革命路”,实地走访了盐城建湖县烈士纪念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抗日殉难烈士陵园,采访相关新四军历史研究者和音乐学研究者。在资料的寻找过程中,关于上海美专(南京艺术学院前身)师生们投身革命,以文艺书写生命之歌的一段段感人事迹,无不鼓舞着我们新时代的南艺人,身为和平年代的“中华民族好儿女”,师生们以史串歌、以歌叙史,在艺术的沉浸体验中不断激发“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的情感共鸣,以实际行动弘扬了新四军革命精神。

回望八十多年前的艺术堡垒——华中鲁艺在抗战时期发挥的时代价值,作为新时代的艺术高校,更应该紧扣时代脉搏,发挥专业优势,注重科艺融合,勇攀学术高峰。在艺术实践中了解历史、奉献社会、服务群众,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实践观作为今后艺术创作的准绳,以人民为中心,扎根生活、深入社会,培养新时代具有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的艺术人才。

采访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王建元

采访南京艺术学院音乐传播系主任 副教授 冯玲

穿过厚重的历史,拂开岁月的尘灰,新四军精神“铁军”精神中显现出来的不畏艰险、顽强奋斗、团结一致、舍身为国的伟大精神仍煜煜闪光,不曾磨灭。所梦所想,百年一脉,代代传承,生生不息。当代青年当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永向前!

 

总策划|俞锋

总统筹|张捷 李彤

艺术总监|王诗坤 汪敏

总监制|于翊平 黄德俊 张丹丹

总导演|冯玲

顾问|王伟 王国强 张国防

摄像|刘吉辰 刘烜宇

航拍|刘宇航 刘俊良

摄像助理|刘宇航 钱勇

录音|胡皓宇

本期剪辑 包装|胡钥清

本期撰稿|冯玲 马婧妍 胡钥清

排版|田媛

审核|王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