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太行山风景
电影歌曲《在太行山上》赏析
“太行千里连芳草,独酌一杯天地小。”太行山绵延八百里,上接燕山,下衔秦岭。境内千峰竞秀,万壑争奇,记录着华北平原沧海桑田的构造变迁,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深沉厚重的红色基因。全面抗战时期,太行抗日根据地曾在这里建立,弥漫的硝烟中孕育了一首扣人心弦,广为流传的经典歌曲,这就是1938年由冼星海作曲、桂涛声作词的《在太行山上》。
Part 1
党史概述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发动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全面抗战开始后,1937年9月,华北战场爆发了大规模防御性战役——太原会战。战争长达两个月,其间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率领所部,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但随后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和太原保卫战相继失败。11月9日,太原沦陷,宣告华北正规战争阶段基本结束,游击战争阶段开始。不久后,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山西和顺县石拐镇召开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布置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的任务。
1937年11月中旬,一二九师主力逐渐向晋东南地区展开,在朱德总司令等同志的指挥下,部队分散活动,在正太路沿线发动群众,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39年,由于日军打通了白晋铁路,使路东西两部的联系有了一定困难,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决定,将晋冀豫根据地分为两部分,路东为太行根据地。
1940年6月,太行军区成立。1943年10月,中共太行区党委成立。随后,太行八路军于1945年在战略反攻中逐步向西部展开,同时以主力一部向道清路新乡、博爱段进攻,另一部向太原进逼,根据地得到进一步扩大。在创建和保卫太行山根据地的过程中,朱德、彭德怀、刘伯承、左权、邓小平等同志,中共地方组织及山西牺盟会、决死队等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结束后,太行军民还为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太行山根据地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带。它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民主政权的建设方面树立了模范样板,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Part 2
歌曲《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创作于1938年7月,是为在太行境内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创作的一首合唱曲。1937年7月,中国著名革命作曲家冼星海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时,结识了爱国文艺工作者桂涛声。桂涛声向冼星海介绍了自己发表的诗歌作品,其中《在太行山上》这首诗让冼星海大为震撼,决定连夜谱曲,使它成为一首荡气回肠的战斗歌曲。在这首歌曲中,冼星海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歌曲既充满战斗性、现实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
歌曲为2/4拍,总体为g小调(局部调式转换),速度由慢转快,为男女合唱作品。全曲由A,B两个不同速度的乐段构成两段体结构。A乐段以女声合唱引入,旋律婉转悠扬,节奏以四分音符为基础并加入附点,而男声与女声声部形成或对话、或融合的合唱形式,此起彼伏、交相辉映。歌曲进入B段后,男女合唱构成宽厚的条带旋律,歌曲速度明显加快,节奏上开始更多运用附点音符与切分音,旋律上也更多运用了大跳的手法,男声在低音部的不断推进,推动B段走向高潮,与A段的舒缓铺垫形成强烈反差,凸显着战场内的残酷战斗景象,整首歌曲磅礴大气中也显露出战争带来的悲怆,与此同时又表现出人民群众的昂扬斗志。
歌曲创作完成后,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武汉汉口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迅速传遍大后方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朱德总司令听到这首展示人民战争壮美图画的歌曲后,十分喜欢。他要求八路军总部机关人人会唱《在太行山上》,还把《在太行山上》歌词抄录下来,随身携带。
附:《太行山上》乐谱
Part 3
电影《太行山上》宣传海报
2005年8月15日,由韦廉、沈东、陈健执导,王伍福(饰朱德)、宗利群(饰彭德怀)、李树生(饰左权)等人主演的战争片《太行山上》正式上映。电影所讲述的,正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115、120和129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奔赴抗战前线,在太原失守后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根据地,后又在太行山腹地与被誉为日本“名将之花”的中将阿部规秀所率日军艰苦作战,最终取得胜利,在太行山区站稳脚跟,使这块战略要地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脊背的故事。
影片导演韦廉、沈东、陈健选用了与电影同名的经典音乐《在太行山上》作为该部影片的主题曲。除了电影,在2015年李伟执导、王朝柱编剧的电视剧《太行山上》中,也选择以《在太行山上》作为主题曲,再次印证了这首歌曲强大的影响力。
Part 4
时代意义
歌曲《在太行山上》以其意境优美、主题鲜明、催人奋进的特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验,成为我国广大群众久唱不衰的经典曲目。电影《太行山上》开创了新时期战争片的新风格,对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具有重要意义。战争岁月为太行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剪影,这些文艺作品则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化标识。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勇敢顽强、乐于奉献”的“太行精神”的传承。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在太行山的英雄事迹与豪迈气概,使太行山从地理意义的“天下之脊”升华为精神意义上的“民族脊梁”,成为一个民族的时代记忆,成为大美太行、最美山西的厚重底色。
历史一再表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今天,当我们再度唱响《在太行山上》,就是要继续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戒骄戒躁,锐意进取,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
注:本篇推送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1]李娅娟.战争巨片—《太行山上》[J].《军营文化天地》2005,第9期.
[2]叶高峰,孔春恒.《经久不衰的历史之声》[J].《音乐天地》,2009.
[3]央视网CCTV15音乐频道
[4]《抗战前后的红歌》[N].《邯郸日报》.
[5]《在太行山上》往事新提[N].《光明日报》.
[6]周畅,《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7]张丹,孙婕.《爱国主题音乐作品的比较研究》[J].《当代音乐》,2019年第8期.
[8]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曲靖市麒麟区歌舞团国家二级作曲王学军评价-----《在太行山上》.
—END—
文案 | 高凤涵 马婧妍
排版 | 高凤涵
图片、视频剪辑 | 高凤涵
视频音乐:高凤涵
审核 | 黄德俊老师
冯玲老师
秦越老师
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