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江苏拥有资源丰富的红色文化印记。作为中国共产党较早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的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便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载体和鲜活见证。这些精神特质饱含了江苏人民英勇奉献、开拓进取等优良作风,成为当下青年们一笔用之不尽的精神文化财富。
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音乐传播专业的师生们创作的《江苏红色音乐地图》系列视频,以《唱响红色旋律 传承铁军精神——江苏新四军歌曲传播调研活动》项目为主题,聚焦八十多年前创作并流传在江苏大地上的大批优秀新四军抗战歌曲,结合史料挖掘、影像呈现、音乐编创等形式,调研和走访了新四军曾经战斗的十一个纪念地区,寻访十多位新四军研究会专家,尽可能还原新四军奋勇抗敌的峥嵘岁月,以及文艺创作者们用乐观革命情怀书写的“铁军”光辉形象。以音乐影像志创作方式,乐说党史,构建起一幅彰显江苏地域特色的红色音乐地图。此项目于2021年5月,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江苏省特等奖,国家级二等奖;8月,获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重点支持领域)立项。
第一期,我们为大家推介歌颂“铁军”精神和英雄业绩的赞歌——《新四军军歌》及其背后的故事。
《新四军军歌》
新四军集体作词
何士徳作曲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
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
获得丰富的斗争经验,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
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
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地驰骋;
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
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
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
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巩固团结坚决地斗争!
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
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歌声昂扬震苍穹】
歌曲是一个时代的心声,一首首新四军歌曲不仅是中华儿女共同谱写的救亡之音、共同演奏的图存之曲,更是中华民族音乐战场上的抗敌利器。
“新四军”简称国民革命陆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10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南方八省红军游击健儿汇编而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抗日武装力量,新四军既具有战斗力,也具有文化素养。在艰苦的革命年代,新四军的歌曲创作始终伴随着部队作战、根据地文化建设同步发展。由全国有志之士汇聚、成长起来的广大音乐工作者,如何士德、贺绿汀、章枚、许晴、任光等,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生活、喜闻乐见的新四军歌曲,唱遍大江南北, 既鼓舞了军民斗志,提高了军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也使新四军的文化建设工作得到蓬勃发展,更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创下了不朽功勋。伴随着金戈铁马,这些在硝烟炮火中诞生的抗战歌曲,为后世留存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文化建设经验。
【战火催开革命花】
《新四军军歌》由何士德作曲,新四军集体作词。1939年春,新四军领导人提出要为新四军创作一首军歌,以鼓舞全军指战员的战斗意志。歌曲自1939年2月底开始由军部组织征集歌词,3月在《抗敌报》上发布歌词征稿启事,历经军部领导人以及全体指战员们对商定的初稿讨论、修改,到5月,作曲家何士德以激越的旋律、进行曲的风格谱成此歌,直至7月,由军部文化队的歌咏队试唱后,通过并正式定名《新四军军歌》。据专家讲述,在7月1日当天云岭试唱军歌之际,还遭到了日寇飞机的突袭,弹痕累累,硝烟过后,所有义愤填膺的将士们,再次高唱响军歌。因此,《新四军军歌》名副其实是在炮火与硝烟中诞生的“革命之花”。
《新四军军歌》的正式颁布,并以集体作词、何士德作曲最终定稿,是在1939年10月11日,在新四军成立两周年纪念日之际,由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联名签署学唱命令,并刊登在《抗敌报》上。从此日起直至文化大革命前,《新四军军歌》词曲作者都以此定版署名转载在诸多刊物上,传唱中华大地。
1939年10月11日《抗敌报》刊登的
颁布学唱《新四军军歌》的命令及歌谱
【重温党史溯真相】
这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精心创作的四声部混声合唱曲《新四军军歌》,旋律昂扬有力,节奏铿锵有力,师生们每一次听赏,都被它那催人奋进的旋律所打动。但在前期搜集、整理资料时,大家发现,对于军歌的歌词作者署名及其历史细节等问题,公开传播的多种文本表述均不统一,一种说是“陈毅词”,另一种说法是“集体作词 陈毅执笔”,甚至还有“陈毅原词,集体改词”的说法,这个问题引起了师生们疑惑以及高度的研究热情。
为探寻真相,师生共赴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实地考察,并在南京专程采访了原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之子袁振威将军和新四军研究会的王国强副秘书长。在专家们一次次耐心的讲解和交流中,慢慢揭开了散落在历史中的真相,不仅使师生们了解了《新四军军歌》的创作过程,以及几种不同版本的词作者署名由来,还获得了袁老提供的亲自从档案馆考证到的1939年《抗敌报》等文献复印件。根据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师生们用影像还原了《新四军军歌》的诞生过程,挖掘了军歌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 此外,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元老师从歌曲的作曲技巧、主题表达方面也给师生们进行了生动的讲解。
南艺师生同袁振威(左二)王国强(左一)合影
赴袁振威将军家中采访
采访南京艺术学院王建元教授
回溯整个考察过程,师生们深切地感受到,历史中的音乐传播,因战争、迁徙、媒介更迭等不同因素,导致传播过程的模糊性对历史性问题研究产生的巨大阻碍。正是“音乐是记录历史的一面镜子”这句话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重要性,更认识到自身作为音乐传播者,对于追寻红色历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促进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的责任担当的重要意义。
【“铁军”精神万古存】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一首首在革命实践中酝酿而生的、气势磅礴的雄伟战歌产生于英雄的时代,产生在一群信念坚定、才华横溢的中华精英中,在经久不息的传唱中化为革命先辈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的象征符号。以《新四军军歌》为代表的歌声响彻神州,是冲锋的号角,是奋战的鼓声,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继往开来、奋勇向前!
让我们继续唱响红色旋律,传承“铁军”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在“回望走过的路”中,坚定信仰信念、增强自信自觉;在“远眺前行的路”中,担当担责,不断开拓创新!
总策划:俞锋
总统筹:张捷李彤
艺术总监:王诗坤 汪敏
总监制:于翊平 黄德俊 张丹丹
总导演:冯玲
顾问:袁振威王国强 张国防
摄像:刘吉辰 刘烜宇
航拍:刘宇航胡浩宇
摄像助理:刘宇航钱勇
录音:胡浩宇
本期剪辑包装:杨古龙
本期撰稿:冯玲马婧妍 杨古龙
排版:田媛
审核:王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