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民族风采 携手向“美”而行

发布者:华海朋发布时间:2023-01-11浏览次数:795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源泉;美,是引导人们超越自身利害的局限;美,是有限生命的束缚;美,有助于拓宽胸襟、更新气象、构筑丰满、积极的精神世界。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美育的职责正是让人懂得如何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在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就有这样一批学生,他们来自于祖国的不同民族不同地方,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同时,传递自己民族的精神与文化特色,彰显中华民族风采,携手共进,向“美”而行。

彝族

学生风貌

2022级流行音乐演唱专业学生李一铭

2019级乐器修造专业学生李令中

彝族同学有话说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彝族服饰

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历史上,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服饰

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古时又称星回节,是所有彝族地区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征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也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载体;火把节对强化彝族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火把节作为彝族人民与各民族交流往来以及促进民族团结都有现实作用。

红色文化——彝海结盟

彝海结盟,是指长征路上,途经四川大凉山的中央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赢得彝族同胞拥护的历史。1935年5月,时任红军总参谋长兼先遣军司令员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以水代酒,“彝海结盟”。此后彝族同胞护送红军历经七天七夜通过彝区,不仅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也在彝区埋下了革命火种,帮助彝族人民建立了革命武装——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

电视剧《彝海结盟》

江泽民同志题写“彝海结盟纪念碑”

 

回族

学生风貌

2021级音乐传播专业学生贡睿哲

2021级流行音乐演唱专业学生汪晓煜

回族同学有话说

回族特色

多数回民信仰伊斯兰教,清真寺为其标志性建筑,在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各家宰牛宰羊设宴,相聚一堂庆祝节日。

回族习俗

回族的禁猪习俗、禁食自死物、禁烟酒习俗、禁求签、玩赌、拜偶像习俗。猪是回族人民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也是回族习俗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无论遇到什么压力和阻力,都没有改变回族人民禁猪禁肉的习惯。在饮食方面,除了禁食猪肉外,回族人还禁食狗、驴、骡子等非反刍动物的肉,禁食凶猛动物和牛、骆驼、羊等自己死亡的动物,禁食一切动物、鸟类和家禽的血,禁食以非穆斯林和非真主名义宰杀的动物等。

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圆帽。圆帽又分两种,平顶和六棱形的。回族妇女常戴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

回族美食

回族的传统美食——油香

回族的传统美食——浆水面

回族的传统美食——兰州拉面

回族的传统美食——手抓羊肉

回族的特色美食——金刚琪子

 

蒙古族

学生风貌

2021级流行音乐创作专业学生赵悦宏

2022级流行音乐创作专业学生卢于萌

蒙古族同学有话说

蒙古族美食

奶豆腐

蒙古语称“胡乳达”,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用牛奶、羊奶、马奶等经凝固、发酵而成的食物,形状类似普通豆腐,但不是豆腐,因像豆腐而得名。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牧民很爱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远门当干粮,既解渴又充饥。还可以做成拔丝奶豆腐,其软韧牵丝为断,是宴席上的一道风味名菜。

烧麦

是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种流传很久、至今不衰的传统风味食品。早在清朝时,当地的烧麦就已名扬京城了。羊肉大葱馅儿是内蒙古传统烧麦的代表,也是人们早餐食谱中的挚爱。冒着热气的蒸笼中,透过薄薄的面皮,可以看到里面的馅料。咬上一口,满满鲜香的味道好的稍麦馅儿,是肥瘦相间的羊肉馅,粒粒鲜嫩,咬上去有一种微微的Q弹感。不用担心羊肉的膻味,在蒸笼中已经被鲜香的味道代替了。吃烧麦,还必须住以得酽的茶,这种茶产自两湖等地,被压成头形状,故名砖茶。它具有解油腻、促消化的作用,草原上的牧民由于肉类摄入太多,尤其钟情于这种茶,据说,国家专门设立了茶储备库供牧民饮用。

特色乐器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为怀念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此得名。

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长调”在蒙古语发音为“乌尔汀哆”,意思是长歌,是内蒙古自治治区传统音乐,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演唱形式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如今也有流行歌曲融合了此元素,如《乌兰巴托的夜》,谭维维将蒙古族音乐元素带上了大的舞台,此曲中包含了马头琴、长调音乐。

 

满族

学生风貌

2022级音乐传播专业学生刘依琳

满族同学有话说 

满族美食

汤子面

做时将铁皮汤筒套入拇指,用力攥面,面从筒中挤出成条状甩在锅里煮熟即可食用

酸菜

酸菜是秋天将新鲜的青菜在缸中发酵而成,味酸。炖,炒,生拌凉菜,做汤,做馅都行。猪肉炖酸菜是北方满族常吃的菜肴。农村逢年节人们爱吃白肉血肠酸菜。

苏子叶饽饽

又称“粘耗子”,满族的风味面食。其作法为将粘高粱米或糯米以水浸泡后磨成粘米面,将小豆煮熟捣成泥做成豆馅,包进粘米面擀成的圆饼中,外用苏子叶裹之,上笼屉蒸熟即成。

满族服饰

旗装,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女子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脚着长筒白丝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满族男子穿的旗装,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圆领(无领后习惯加一假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带扣绊,束带,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箭袖是为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护手背。

特色活动

踢形头是满族传统的体育游戏。“形头”为兽皮所制的圆形球,类似请愿足球,玩时来往脚踢攻守,以踢入得分线为准。

欻嘎拉哈(又称骨子儿)中,欻(chuā)本是象声词,这“欻”极快地把嘎拉哈撒开的声音和动作。嘎拉哈是满语(galaha),汉语译过来是“骸骨”,也就是膝盖骨的意思。玩欻嘎拉哈这种游戏,要一次次“欻”地把嘠拉哈撒开,一把抓住才能玩成。

 

瑶族

学生风貌

2022级流行音乐演唱专业学生杨羽希

瑶族同学有话说

遥族美食

打油茶

是瑶族用来招待客人的好茶。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驱湿避瘴之功效,其中的茶叶含有丰富的茶碱,可以起到调理全身的作用。生姜驱寒湿,大蒜消毒,花生米含有人体必需的三种微元素,能够补充能量。

瑶族风俗

瑶族有个特别的节日—“盘王节”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保佑赐福。现在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一个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少女们可以通过这个节日借此来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瑶族特色

瑶族歌谣是瑶族一大特色。瑶族歌谣其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有记述民族历史的古歌;有狩猎歌和农事季节歌、爱情歌;祭祀歌、革命斗争歌,有“香哩”、“离惯”、“刮架”、“贵金钟”等数十种不同称谓的瑶族传统民歌等等。

 

壮族

学生风貌

2022级流行音乐演唱专业学生张予馨

壮族同学有话说

壮族风俗与特点

文化艺术

歌谣是壮族民间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喜庆节日、红白喜事、迎宴宾客、谈情说爱、文娱活动等,多以歌谣表达感情和助兴。

居住

壮寨村寨多是依山傍水,多楼居,属干栏式建筑。

服饰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壮族美食

五色糯米饭

俗称五色饭,又称乌饭、青精饭或花米饭,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每逢清明节、农历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端午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喜欢做五色糯米饭吃,是壮家用来招待客人的传统食品。这一习俗沿袭久远,清代《武缘县图经》载:“三月三日,取枫叶泡汁染饭为黑色,即青精饭也。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向“美”之路的重要源泉和基础。通过各个民族同学们的文化交流与交融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正因这些各个民族的文化交融,使得各民族携手共进,向“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