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7日至8月1日,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艺路同行,琴岛有我”青岛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副院长黄德俊老师和陆运老师的指导下走进博物馆、实地考察青岛老城区,从不同角度了解19世纪德国占领青岛时期实施的文化入侵策略和表现,并研究青岛的城市发展历史以及人们为“去殖民化”做出的努力与成果,领略新时代青岛发展的繁荣富强。
实践团成员们第一站来到了青岛市博物馆,了解德国占领青岛时期文化入侵的表现。青岛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也是首批“青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们走进《青岛史话——青岛地区历史陈列》下部《岁月回眸》展区,该“德国殖民开发”“民族主权回归”等单元,通过上百件历史照片和文物,从市政建设、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现了近代青岛从沦陷至逐渐摆脱殖民影响的发展历史。
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成员们了解到,德国在青岛的各领域的经营其根本目的就是永久殖民,妄图将青岛打造成德国在远东的军事根据地,因此德国在青岛租借地的一切文化政策都是围绕上述目标进行精心策划的。例如,德国柏林教会在天后宫后营建“爱道院”,以宣扬宗教为主;在今太平路开辟“影戏园”,放映德国和美国电影,成为青岛第一家影戏院。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德国人将青岛区的许多马路以德国人名、地名命名,并放弃了中国传统棋盘式网格道路布局,道路设计采用“对景”“借景”等手法,增加街道的空间感,凸显出青岛的异国情调;建筑要求必须是西方建筑风格,如巴洛克、哥特式、古典主义等,条件要求十分苛刻,全国少见。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又来到了青岛市迎宾馆(德国总督楼旧址),这是青岛市一座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欧式建筑。1995年,国务院批准这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也对青岛市的城市发展历史有了详细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乡的感情。
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收回对青岛的管辖权,标志着历经殖民主义者统治了25年的青岛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22年至1937年青岛的“去殖民化”运动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实际上也是青岛城市的中国化、民族化过程。实践团成员来到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这里的展厅运用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技术再现了青岛自建制至主权回归的历程。
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成员们了解到,在教育方面,1922年青岛收回主权后,市政当局开始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兴办中小学,培养新式人才,力争祛除殖民文化影响;
在城市建设方面,大力展开城市空间改造,兴建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等公共基础设施,曾经具有明显民族歧视色彩的公共场所,例如禁止华人入内的海水浴场也相继开放;建筑风格上由西式为主转为多元化发展,例如现在青岛的著名景点栈桥回澜阁就是一座具有中西风格结合特色的建筑,民族风格有了极大的复兴,本土化色彩的融入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青岛城市景观中的殖民化色彩。
青岛的“去殖民化”运动得以顺利开展,离不开中国政府在收回主权方面不可忽视的贡献。1919年爆发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政府拒绝在不平等的巴黎和约上签字,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坚定的立场与不可磨灭的骨气,最终使得青岛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开启了历史新纪元;而现在,中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中国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青岛作为一座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海防重镇,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光辉历程。
本次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实践团成员来到了青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海军博物馆以人民海军发展沿革为主轴,以海军历史上著名战役和战斗、重要事件、重大发展成就、武器装备和英模人物为重点,围绕“人民海军党缔造、胜利航程党指引”主题,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展现了人民海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劈波斩浪,纵横万里海疆,勇闯远海大洋,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
曾经的国家风雨飘摇,城市听天由命;现在的国家繁荣昌盛,城市日新月异。以经略海洋为己任的蓝色青岛,同样是一块红色热土,红色永远是蓝色的依托和支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将牢记历史、展望未来,珍惜先辈们用鲜血为我们创造的和平,投身于祖国家乡的建设当中,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