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国乐之风,享古韵之新声——“诗与乐”陈治作品音乐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华海朋发布时间:2024-03-23浏览次数:347

3月21日晚7时,“诗与乐”陈治作品音乐会在南京艺术学院流行剧场精彩上演。本场音乐会以“中国之风,传统之音”为魂,坚持“发展中继承”的理念,将古今中外的多元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碰撞、融合。演出吸引众多南艺师生前来观看,作品的精彩演绎更是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音乐会海报

本场音乐会以“诗与乐”为主题,每首作品都与古诗词产生联系,在曲目呈现上结合汉魏相和大曲及唐大曲的结构进行呈示,整场音乐会分为散序、中序、拍序及趋四个部分,在表现形式上以器乐、声乐、器乐与声乐、音乐与舞蹈的方式与四个部分相对应,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音乐中的体现。

学院党总支书记嵇凤云为音乐会致辞

现代音乐与科技学院党总支书记嵇凤云为本场作品音乐会致辞,肯定了陈治老师在作品中通过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创作尝试,并预祝音乐会圆满成功。

音乐会以打击乐三重奏《鸣雷引》拉开序幕。作品以唐朝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中的诗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为灵感,营造出诗中龙舟竞渡,鼓声催行,声如鸣雷的热烈景象。在打击乐器的选择上,既有中国传统的大鼓、堂鼓、锣,也有西方的钢片琴、邦戈、康加、通鼓、五音木盒、镲。将东方与西方的音色与音响汇聚于一体。

FAI打击乐团演奏《鸣雷引》

作品《声声慢》与《鹧鸪天∙雁贴寒云次第飞》为艺术歌曲,《声声慢》以同名词牌为名,采取白话歌词的方式来重新演绎古体词牌中蕴含的忧思轻愁的情绪。《鹧鸪天》以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诗作为词,在钢琴声部对古筝、琵琶等拨弦类民族乐器进行模仿,在人声声部则将“旋宫”手法融入旋律转调过程中,着力表达歌词中层层转折、逐层深入的情感历程。特邀嘉宾邱晶晶和杨婷婷老师将歌曲演绎的深婉动人。

邱晶晶与、杨婷婷老师共同演绎两首艺术歌曲

作品《竹石》取材于清代诗人郑燮的同名咏竹诗,此曲原为古筝独奏作品,曾获得第七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作曲奖”和“最佳演奏奖”,后改编为古筝四重奏,乐曲以丰富的和声效果和富有层次的节奏进一步加强音乐的美感和动感,并采用演奏新技法模拟竹林里的各种声响,表现竹子的千姿百态。特邀嘉宾古筝演奏家乔荞老师指导的竹石团队以精湛的表演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竹林之中。

竹石团队演奏筝四重奏《竹石》

作品《醉春烟》选用中国与西方的代表性弹拨乐器琵琶和吉他为演奏乐器。以五声性音调为动机,用爵士和声进行编配,将拉丁节奏运用到伴奏的编配中,以轻松、愉悦、甜美的波萨诺瓦来体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一情感意境。

雍家怡、李明智演奏《醉春烟》

歌曲《春风意》在旋律上将a羽调与d羽调进行调式交替,采取爵士和声进行配置,融入电子舞曲和放克的风格元素,引入更多现代音乐语言,打破典雅的“中国风”固有印象,打造一个不同与以往的充满活力与律动的“中国风”情境。

董思思演唱《春风意》

作品《火離翾风》以莫高窟332窟中绘于初唐的“双孔雀”壁画为灵感,以纯五度音程作为核心音程动机,在此基础上运用雅乐音阶,和声小调等进行音高组织,将八七拍、八六拍、八五拍、四四拍等节拍混合、交替使用,不但使用民族乐器,还在创作时加入弦乐,电子音色等西方及现代音乐创作元素,古、今、中、外不同的音乐语言在音乐中糅合,表现亘古大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展开跨越千年的音乐对话。

舞蹈团队表演《火離翾风》

音乐会嘉宾及所有演出人员合影

最后一个节目结束之后,陈治携全体演出人员上台谢幕,音乐作品的完美演绎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及欢呼声,音乐会也在这气氛热烈、掌声迭起的氛围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本次音乐会中,作品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式将古、今、中、外的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立体呈现更有力量的文化自信。这场音乐会同时也是现代音乐与科技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及科研的实践延伸,将课程思政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丰富了党建引领下的艺术实践的形式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