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付龙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发布者:华海朋发布时间:2024-12-09浏览次数:16

2024 年12月5日下午,现代音乐与科技学院在演艺大楼420智慧教室举行了一场关于电影音乐的学术盛宴。本次讲座主题为“电影中的歌曲呈现与文化表达”,主讲嘉宾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声音艺术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德国波茨坦大学访问学者付龙教授。

本次活动由现代音乐与科技学院音乐传播教研室承办。在主持辞中,汪敏院长代表学院对付龙教授致以热烈欢迎与诚挚谢意,并详细介绍了付龙教授的多重身份、所获诸多荣誉、出版著作以及在电影制作中的贡献。她强调,此次讲座适逢校庆,对于音乐的学术交流和传播有着深刻意义。

付龙教授首先从四首风格迥异的中外电影歌曲引入,讲述了电影歌曲从“有源音乐”到“无源音乐”创作时期的历史脉络,以及在不同类型电影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功能。讲座中,付龙教授以生动、诙谐的语言,剖析了《渔光曲》《冰山上的来客》《上甘岭》《柳暗花明》等影史佳作的插曲片段,讲述歌曲作为插曲在影片中贯穿角色塑造、故事情节暗示发展等特殊功能,从经典老歌的怀旧韵味到现代流行乐的跨界碰撞,每一首歌曲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成为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大家深刻理解了音乐在电影中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更是情感和叙事的加速器。

52ade199e9527ede4ab398eef8b8147.jpg

伴随着电影技术和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电影歌曲开始从有声源向无声源创作转变。 1952年,由弗雷德·金尼曼导演的美国西部片《正午》中,歌曲《亲爱的,别抛弃我》(Do Not Forsake Me ,Oh My Darling)获得第25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奖,这是第一部以一首歌曲作为开场的好莱坞影片,突破了原本有声源音乐的创作限制,使歌曲和电影的结合变得更加灵活丰富。商业化时代的到来,电影歌曲创作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与高度竞争的特点。除了追求高质量的制作艺术水准外,电影歌曲更倾向于借助音乐流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助力传播,电影歌曲的功能也在氛围营造、情感表达和形成叙事记忆点、推动剧情发展以及带来商业价值等功能上不断创新。付龙教授以《寻梦环游记》《泰坦尼克号》《假如爱有天意》《白蛇:缘起》《三大队》等经典影片为例,深入分析了该类影片中,歌曲或旋律运用不同形式在影片多处情节反复出现,形成累计效应,也给电影营销传播带来了诸多隐性价值。他还强调,当今电影歌曲创作在文化表达和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电影歌曲传播的长尾效应,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电影的文化价值和情感力量。

整场讲座中,付龙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浅出的讲授,揭示了电影歌曲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密码,让复杂的电影音乐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更是让师生们深刻感受到电影音乐跨越时空、连接心灵的力量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以音乐为桥梁,跨越国界、种族与语言的障碍,传递着人类共同的情感与价值观,并促进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现代音乐与科技学院副院长黄德俊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付龙教授在讲座中的精彩阐述,不仅为我们打开了电影音乐研究的新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利用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增强电影艺术影响力的宝贵启示,为今后的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意义。此次讲座对师生们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学术礼物,也为南京艺术学院校庆112周年系列活动增添了浓厚的思辨气息和学术氛围!


                                       (文:蔡沁芯 图:俸烨青 贯睿茜 方梓菡)